压垮庆历新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 黄博
发表于 2025年8月

在经历了艰苦的宋夏战争之后,北宋自开国以来积累起来的各种政治与社会问题大规模爆发出来。军队数量多但战斗力差,政府官员众多但执政能力差,兵多官多,花钱如流水,朝廷财政压力巨大,濒临破产。这就是后来深受诟病的宋朝顽疾—积贫积弱。庆历三年(1043)八月,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与枢密使杜衍、枢密副使富弼(1004—1083)以及韩琦组成了一个内政改革的领导班子,提出了三大方面的十大改革计划,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想要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直接拿整个官僚体制开刀,而且刀刀见血,比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厉害多了。

庆历新政的计划刚一出台,立即遭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强烈

反对。

官僚集团不敢公然反对庆历新政提出的那些积极正面的改革计划,所以只能开足舆论马力,造谣改革派是朋党,企图借着新政党同伐异。随后,朋党谣言成为新政最大的阻力,支持新政的欧阳修很快就感觉到仁宗已经受到谣言的影响。皇帝对新政,特别是对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新政的大臣的政治信任开始动摇。

这时,担任谏官的欧阳修上书仁宗,指出新政计划出台后“中外喧然,既惊且喜”。这种状态就是谣言滋生的温床。而相关改革消息“朝报京师,暮传四海”,这意味着谣言一旦产生,也会跟着迅速传遍四方,天下人都盯着看新政究竟能不能推行下去。欧阳修提醒仁宗:“陛下得失,在此一举,生民休戚,系此一时。”新政派官员认为,仁宗必须百分百地信任范仲淹等人,新政才能成功。

欧阳修说,新政敢于拿心存侥幸、因循守旧、姑息纵容这些官场积弊开刀,肯定会招来小人的怨恨和愤怒,不免会有各种流言兴起。奸邪之人也必定会时常对新政的改革措施诽谤阻挠,如果仁宗没有定力,听信他们的话,那么新政必败。

可惜的是,面对谣言四起的局面,仁宗并没有欧阳修期许的那种定力。更关键的是,谣言不但动摇了仁宗的信心,更把范仲淹、富弼等人置于火盆之上。谣言无论真假,对于被造谣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重创。被造谣者定力不够的话,自己就会未战先溃。定力的获得,需要身处谣言漩涡的人对自我价值有坚定的信念。被造谣者只有拥有足够的定力,才能在谣言的风暴中站稳脚跟,不被谣言左右或击垮。

庆历新政的最后失败,也是因为范仲淹和富弼最终扛不住谣言的巨大压力。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压垮庆历新政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量级的谣言,竟然是由改革派的一个“猪队友”石介(1005—1045)引爆的。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5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