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头雁”的多重观察
作者 许盼丽
发表于 2025年8月

占全国1.3%国土总面积的千亿县,创造了全国7.8%的生产总值。

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2007年,全国第一次诞生千亿县,此后一直在扩容,到2024年,全国千亿县总数跃升至62个。

放眼全国,千亿县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又有哪些特征?

高度集中与多点突破

在中国284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千亿县作为引领发展的“头雁”群体,其数量增长与分布格局的演变,恰似一幅动态描绘中国区域经济活力的图谱。

从首次诞生千亿县开始,千亿县的数量持续扩容,并呈现出金字塔型的梯队特征。

从数量上看,2007年,江苏省的昆山、江阴、张家港首次突破千亿;2024年新增山东滕州、安徽长丰、江苏新沂3个县,目前千亿县的数量已扩容至62个,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从经济总量上看,千亿县不仅总体数量在扩容,更是在2000亿元、3000亿元、5000亿元量级上都实现新的突破。

2024年,江阴突破县域经济天花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26.1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5000亿级的县级市,与昆山共同撑起全国县域经济的塔尖。常熟达到3079.1亿元,成为全国第5个跨过3000亿元的县域。处于2000-3000亿元梯队的慈溪、义乌、神木、宜兴及长沙县,县域经济均实现稳步增长。

目前,千亿县形成了5000亿元(昆山、江阴)—3000亿(张家港、常熟、晋江)—2000亿(慈溪、义乌、神木、宜兴、长沙县)——1000亿(仁怀、福清、太仓、诸暨等52个)的金字塔型梯队。

再从省域分布来看,江苏22个,浙江11个,山东、福建各6个,湖南3个,陕西、河南、内蒙古、安徽各2个,贵州、江西、河北、辽宁、湖北、新疆各1个,已实现东中西部全覆盖,并表现为东部地区高度集中、中西部多点突破的总体特征。

在东部,2024年江苏继续领跑,以22个千亿县稳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千亿县总数的35.5%,形成以“苏南四小龙”(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为塔尖、苏中苏北均衡发展的梯队。浙江以11个千亿县,稳居全国第二位。山东滕州的“晋级”,助力山东的千亿县数量扩容至6个,与福建并列排名第三。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省占全国千亿县的比重达到73%,构成东部沿海的千亿县“黄金矩阵”。

中部地区的千亿县,呈现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周边。中部地区的8个千亿县中,有7个是省会下辖的县域,如湖南省的长沙县、河南省的中牟县、江西省的南昌县、安徽省的肥西县、长丰县。

西部地区的千亿县,则主要分布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富集区,比如陕西神木市,内蒙古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在62个千亿县中,东部46个、中部9个、西部6个、东北1个。这和以前千亿县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西部地区千亿县加速涌现。这也是新时代以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成果之一。

传统动能迭代

与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产业好,县域经济强。

2024年,62个千亿县以占全国1.3%的国土总面积,贡献了超过10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8%。其中,昆山、江阴的GDP,超过了很多地级市以及省会城市,这背后离不开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决策》梳理发现,千亿县产业发展已进入传统动能迭代与新兴动能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集聚;产业集群化加强;探索绿色发展模式。

众多县域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县域发展新动能。

在山东胶州市,引导主力企业共同搭建“钢刚好”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钢结构产业数字化转型,解决钢结构行业数智化水平低、成本高、利润低等短板问题。江苏常熟市掀起服装产业的全链路数字革命,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数字化转型,让传统服装产业焕发新活力。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