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62个千亿县中,安徽长丰县是2024年三个新晋的之一。2025年6月,长丰县迎来建县60周年。60年来,从国家级贫困县,到迈入全国百强县,再到跻身全国千亿县,长丰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近期,《决策》杂志采访组走进这个“黑马”县域,探寻长丰何以“长丰”?
接力长跑:
从贫困县到千亿县的蝶变
要想找到答案,先要厘清发展脉络。
长丰是在1965年整合了寿县、肥西、肥东、定远四县边缘地带成立的一个县,也被称为“边角料地区”。在区位上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在经济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再加上地处江淮分水岭,可以说开局就打了一个“逆风牌”。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长丰干部群众凭着“埋头苦干不服输,战天斗地拔穷根”的劲头,全县生产总值(GDP)从1965年的0.68亿元到2009年突破百亿,再到2024年破千亿,增长了1500多倍。长丰走过了挺进安徽十强县、迈入全国百强县、跻身全国千亿县的三大步。
《决策》杂志梳理发现,有四个关键节点,标注了长丰蝶变的轨迹。
第一个阶段是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安徽省十强县”。长丰建县晚,人口少,工业基础几乎为零。1994年,长丰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如何致富奔小康?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长丰县干部群众的心头。 经过合肥市、长丰县两级党委政府深刻分析,认为当时的长丰“苦在路上,穷在水上,落后在教育上,差在工业上。”
为破解这些难题,长丰县在1996年确立了“治水拔穷根,修路开富道,低门槛招商”的工作方针。虽然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县的整体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转变发生在2001年5月,长丰全县上下开展了一场“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路在何方”思想大讨论,随后确立了“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战略,工业第一次被确定为第一战略。自此,长丰发展步入快车道,2007年首次跨入安徽省十强县行列,并位居全省动态十佳县第一名。
第二个阶段是从“全省十强县”到“全国百强县”。长丰明确工业强县和与市俱进战略后,坚定不移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百亿”长丰,进而在2012年顺利脱贫摘帽。再经过四年努力,长丰在2016年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实现整体跃升。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长丰县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相比2009年增长了四倍多;在产业结构上,工业比重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突破60%;在工业产值上,2016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97亿元,从2012年开始持续每年以100亿元的幅度在递增,标志着工业在长丰县域经济发展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个阶段是从“全国百强县”到“全国千亿县”。2016年到2024年,长丰在全百强县中的排名持续进位,产业图谱日益清晰。特别是2021年,比亚迪、中创新航、佳通轮胎三个百亿大项目接连落户长丰,实现了长丰百亿项目“零”的突破。2021年—2024年,长丰县GDP分别为780.7亿、823.83亿、946.43亿和1038.64亿,每年跨过一个百亿台阶。
第四个阶段是从“全国千亿县”迈向“共同富裕”新图景。2025年初,长丰站在千亿县的新起点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以建设制造、科创、农业“三个强县”为抓手,谋划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合成生物先导区”。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将“千亿县”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和城乡面貌的共同蝶变,续写以创新驱动、质效双升为特征的新篇章。
建县60年来,长丰推动县域发展的基因图谱里,自我革新的因素与宏观环境的链条始终螺旋共生。深入长丰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肌理发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关键一招”是抓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势,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工业立县的精准破局
这个势是什么?
县域经济发展,最大驱动力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长丰县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就是县域经济“双轮驱动”的鲜活样本。作为一个后发的省会城市带动型县域,长丰走得蹄疾步稳,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力的结果。
县域发展,产业是第一支撑力;产业发展,工业是“牛鼻子”。工业立县,是长丰县域经济拥有发展持续力的第一战略。
在长丰的工业体系中,风头正盛的要数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年,长丰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整车产量95万辆,在合肥市占比超过2/3,稳居全国县域第一。
长丰的汽车梦,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依托江淮汽车成立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做汽车零部件配套,打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而长丰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的突飞猛进,在于敏锐抓住了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的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