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企业的成都探索
作者 杨彤 陈云康
发表于 2025年8月

社区事务繁杂,群众大事小事都在社区。然而,很多社区面临资金来源单一、供需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企业应运而生。

社区社会企业,是指以居委会作为特别法人身份发起,控股或全资成立,旨在改善社区治理并服务居民的企业。

近年来,浙江、安徽等地陆续展开试点;今年以来广东、江苏、云南等多地也开始试点,标志着社区社会企业开始大面积推广。

从全国来看,成都和北京是最早一批探索社区社会企业的城市。其中,成都认定社会企业数量最多。总结分析成都的探索经验,对社区社会企业的复制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从基层自发探索到规范发展

成都社区社会企业的诞生,是基层自发探索的结果,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被“逼”出来的。

五星启扬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是成都最早的社区社会企业之一,成立于2017年。其所在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五星社区,是一个拆迁安置社区,安置了来自5个街道、乡镇33个村的拆迁人口。居委会面临居民就业难、适应难、融合难和社区治理难等问题。

五星社区希望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激发社区活力,但由于身份限制,导致资源确权难、业务资质获得难、专业运营难。于是,社区全额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希望以社会企业的身份创新突破种种限制,开展劳务派遣、物业管理和公共空间运营服务。

和一般企业不同,社区社会企业的法人是由社区书记担任,在党建引领下,围绕社区服务和破解社区问题开展业务。企业所得收益25%由社区统一管理并按公司章程规定捐赠到五星社区,用于支持社区发展和社区公益慈善事业。同时,企业运行受社区和居民的监督。

例如,五星社区针对公共空间运营,成立了公共空间运营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谋划、决策重大事项。委员会由党总支书记召集,社区能人、律师、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都参与其中。

五星社区社会企业成立后发展迅速,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困局。同一时间,社区社会企业在成都其他县区遍地开花。

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2018年成都市率先在全国以政府发文形式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标志着社区社会企业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肯定和支持。

此后,成都市又陆续出台了《成都市社会企业评审认定管理工作试行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与一般企业不同,社会企业不是经登记而成立,而是经过认定而入围的。成都的社会企业评审认定办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范本。

2021年10月,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社会企业培育发展管理办法》,标志着成都社区社会企业逐渐走向规范发展。2023年7月,成都市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会发布了《社区社会企业运营规范》团体标准,从“治理、发展、服务、互助、保障”五个关键点,聚焦社区社会企业的筹备、设立和运营全过程管理,系统提出指导方案。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