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金化:打通基金退出“堰塞湖”
作者 陈楚新
发表于 2025年8月

当前,创投基金退出形势不容乐观。截至2024年末,国内创投基金总规模达3.4万亿元,其中,约2.6万亿元处于退出期,预计未来两年还将新增约4000亿元退出需求。在并购基金、S基金未成规模情况下,随着IPO放缓,基金退出“堰塞湖”日益严重。因此,探索“非基金化”新方式,对于打通基金退出“堰塞湖”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非基金化”

针对基金退出难题,2023年9月,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第2号——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对私募股权基金通过转为“非基金”方式退出的相关事宜,作出特别规定。

具体而言,“非基金化”指基金合伙人与管理人协商一致解除委托管理关系,基金以非基金形式的公司或合伙企业(简称普通企业)继续运作,“非基金化”后原基金资产转入普通企业继续管理,同时普通企业保留原基金相关权属关系的一种运作方式。

“非基金化”后的普通企业不再适用《证券投资基金法》,也不再受中基协自律约束。操作程序包括:管理人与全体投资人协商一致,终止委托管理关系;办理工商变更手续,管理人退出GP身份且不再担任合伙人;修改企业名称,剔除“基金”或相关词汇;向中基协申请注销备案;企业以新主体身份继续保有资产,开展项目管理及退出。

作为全国较早在全省域推进基金体系建设的省份,截至2025年1月,安徽省引导基金体系母子基金累计投资项目686个、近350亿元。伴随投资项目落地,基金退出将提上议程。

根据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基金在有受让人情况下,可随时转让母基金份额。从组建情况看,相关母基金运营期限有原则上不超过10年的约定;而子基金存续期一般不超过7年,其中,退出期不少于3年。据此推算,安徽省产业基金从2026年起将逐步进入退出期,且退出需求将不断增加,畅通基金退出路径已成为需要直面的问题。

借助“非基金化”拓宽基金退出路径,对安徽推进“基金丛林”建设、优化“基金丛林”生态,有积极实践意义和创新价值。

先行者的实践探索

现在,已经有一些“非基金化”的实践案例,这些先行者的探索经验可资借鉴。

今年上半年,科讯基金在非基金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1月,安徽省开发投资公司联合科大讯飞发起设立6.02亿元“安徽科讯创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超前布局机器学习、音像识别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已完成项目投资 27 个5.5 亿元,部分或全部退出项目12个9.3亿元,实现收益7.1亿元,未退出项目估值达23.7亿元;基金所投国仪量子、讯飞医疗、爱观视觉等已成为安徽明星企业,基金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刊登于《决策》2025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