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国际传播策略转向
作者 邓弢
发表于 2025年8月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一种兼具娱乐性、知识性与艺术性的文化传播载体,它不仅能够通过具象化的文化符号和多样化的叙事模式激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更在全球文化竞合深化的背景下逐渐构建起促进文明互鉴的“软性外交”渠道。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障碍与价值观差异,早期的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出海实践面临着“文化折扣”现象。“文化折扣”削弱了国产文化类节目的国际传播效能、加深了西方民众对中华文化的刻板印象,不利于中华文化在跨语境传播中彰显主体性价值。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国内传媒机构积极推动文化类综艺节目国际传播策略转向,逐步实现了国产文化类节目从“文化折扣”到“文化增值”的范式跃迁。深度解析这种范式转变并分析相关实践案例有助于国内媒体正确把握文化类综艺国际传播规律,并据此提炼具有普遍适切性的国际传播策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领域的触达与渗透。

一、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国际传播概况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国内各大传媒机构积极投身国际传播浪潮,切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

1.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独特意涵与传播优势。文化类综艺节目是指以文化内容的演绎和传播为主旨,通过访谈、竞技、真人秀、戏剧演绎等综艺化形式综合呈现文物、历史、民俗、典籍等文化元素,兼具娱乐性、教育性和审美价值的综合性视听产品。文化类综艺节目既注重对具体文化要素的深度挖掘,又借助专家解读、情境创设、剧情演绎等电视包装手段增强自身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其中,部分节目以历史文物、古建筑、博物馆为演播背景,旨在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与精神高度,典型样本包括《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部分节目聚焦戏曲、民乐、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专家讲解和专业技能表演等手段展示传统技艺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是此类节目的优秀代表。《中国家宴》等节目关注各地饮食的历史背景与制作工艺,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引出地域风土人情、文化特色与生活规律等文化内容,让观众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总之,文化类综艺节目脱离了文化宣教类节目的“高冷”特质,以精神之美、人文之美构建文化认同,同时通过情感共鸣与新兴叙事模式降低认知门槛。

2.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国际传播历程。2014年,《汉字英雄》节目通过版权销售落地越南国家电视台,但并未造成较大国际影响。2017年推出的《国家宝藏》深化对综艺表现手法的探索,借助富有趣味性的节目环节设置和现代化的剪辑手法展现文物和典籍背后的文明基因,开创了“纪录片+综艺模式”的先河。2018年是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国际传播的重要转折点,《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优秀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国原创的身份集体亮相法国戛纳电视节并与国外媒体展开发行、译介层面的合作。2021年以来,文化类综艺国际传播路径愈渐多样化。《舞千年》《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均完成多语种制作并被改造为适合国际传播的形态。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发展历程不能完全同构文化类综艺节目从文化折扣到文化增值的范式转变过程,也不能笼统断言后来者完全远离了文化折扣现象。

3.新时代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国际传播的现实意义。国产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国际传播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东方价值观嵌入文化传播体系,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向具体国际影响力的转化。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