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发展倡议,这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框架,致力于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全球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底层文化基石,丝路文化包含着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价值理念,蕴藏着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长期交往中积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综艺节目是兼具娱乐性与人文性的大众媒介形式,天然具备深入民众生活、打破文化壁垒的功能优势。在“一带一路”共建模式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过渡的关键阶段,丝路文化传播成效成为影响沿线国家情感共鸣强度、合作信任厚度与价值认同深度的重要因素。2023年10月,湖南卫视和芒果TV联合推出的《花儿与少年·丝路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典型案例。该节目以“重走丝绸之路”为叙事主线,以真人秀的形式展示丝路沿线历史古迹、民俗风情与国际合作项目,让丝路文化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触达大众。笔者将深入剖析《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在丝路文化传播中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国内媒体参与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激活共通文化情感,以细节互动唤醒文化感知
丝路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元且能引发世界人民广泛共鸣的情感因子。《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聚焦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生活细节,通过具身化的交往活动激活不同区域人民共通的文化情感,切实推动了丝路文化的广泛传播。
1.突出语言与礼仪学习,搭建跨文化沟通桥梁。丝绸之路是一个文明互鉴的实践场域,其文化价值不在于静态的历史遗存,而在于不同民族通过长期交往所形成的理念成果与思想共识。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路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之中一直影响和促进着不同国家的交往活动,有力印证了“对话即文明”的历史真理。
在当代文化传播中,国产节目若想推动丝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必须突破静态展示之局限,通过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激活世界人民在文化基因层面的深层共鸣。《花儿与少年·丝路季》沙特站的语言礼仪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解。节目组要求参与嘉宾初步了解当地基本问候语与传统服饰穿戴规范、学习当地礼仪标准姿势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录制期间,嘉宾教当地居民“爱”字的中文写法,同时当地居民也教给嘉宾阿拉伯文“和平”的读写要点,由此展现“爱与和平”的永恒主题。节目组通过语言、礼节等最为基础的文明符号重构了文化传播的“最小共识单元”,让丝路文化回归到人与人的交往本质。
2.从“小切口”引入“大主题”,提升中华文化亲和力。丝路文化不仅包含精神层面的抽象脉络,也承载着“以物载道”的文化互鉴史与经济联动史。丝路文化记忆既留存在专业、恢宏的史书文献中,更流淌于商旅相赠的一器一物间。故当代丝路文化的传播路径不能局限于政策解读与历史回溯,还要让文化内容附着于可触碰的文化载体,从具体的实体器物出发引申出宏大的文化主题,唤醒全球受众的情感共振。
《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借助“礼物交换”推动文化破冰。在沙特站,中方嘉宾向沙特家庭赠送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龟裂纹理为原型的艾德莱丝绸围巾,围巾运用的通经断纬缂丝织造技艺引发了当地居民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在克罗地亚站,节目组向当地嘉宾展示京剧脸谱,将高门槛的戏曲文化转化为可触摸的情感载体,强化了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在未来的实践中,国内媒体不妨借鉴《花儿与少年·丝路季》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多样化文创产品与文化类节目的耦合路径,借助广电节目在视效层面的天然优势促进形成文创产品“软广”渠道,让丝路文化回归“驼铃古道赠琉璃,波斯客舍品越茶”的贸易活动本质。
3.组织文化艺术展演,突破静态文化输出模式局限。展演类综艺与旅行类综艺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前者旨在借助舞台化编排推动文化形象的立体建构,后者则重在通过场景适配激活文化要素的在地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