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调研报道的特色分析
作者 郭军 代莉
发表于 2025年8月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兴起使网络信息愈加芜杂纷乱,公众对权威一手信息愈加渴望。近年来,主流媒体着眼国家战略与时代发展,运用科学方法“解剖麻雀”,聚焦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吃透“两头”,找准结合点,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强化问题导向,以观察问题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厚度,确保调研报道有力有效;创新求变,以全新表达、全媒体传播、多维融合让调研报道有声有色,一大批新风扑面、创意满屏的精品力作脱颖而出。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调研报道《“青山”留我在江南我为青山“换新妆”》以鲜活的故事感染了全国观众;《湖南日报》的调研报道《我随书记去调研》已连续推出两季,在找准问题的基础上,谋划良策、解决问题,阅读量逾千万。这些报道以踏实扎实的作风,清新明快的文风,起到了有力有效、有声有色的宣传与引导效果。

一、创新报道方式,打好“高、小、深”组合拳

主流媒体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舆论的引领者。在调研报道实践过程中,主流媒体要将新闻选题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全面反映广大群众奋进新征程的火热实践,找准大政方针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次内涵,提升调研报道的战略性价值和现实意义。

1.向“高”处着眼,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站在天安门上看全国,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生动形象的描述。主流媒体要上接党心,下联民心,要做到心怀“国之大者”,注重从国家重大战略、重要方针政策中找选题、找方向,从田间地头找故事、找问题。调研报道要从大局出发,吃透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站在全局高度选题、分析,实现报道内容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2024年,《人民日报》紧扣“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新闻报道,深入全国各省区市,深入一线摸实情、谋良策,将各地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新质生产力等主题相结合,推出高品质调研报道。《走进江中药谷,领略“最美中国工厂”!》讲述江西绿色发展典型成果;《黄河口治“草”记》聚焦山东省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创新做法和典型成果;在《广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中,记者深入基层火热实践进行调研采访,挖掘展示广东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和突出成就,分析“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创新实践的思想脉络和发展规律,提出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路办法,通过高质量调研采访助推高质量发展。

2.从“小”处落笔,让调研报道更加鲜活生动。“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是新闻报道的“常规打法”。主流媒体要把触角深深扎进一线,从田间地头找答案、找故事,挖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用力用情策划重大且经典的选题。例如,2023年两会期间,党和国家释放出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如何有针对性地解答民营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现实问题,主流媒体的调研报道不可或缺。2023年上半年,新华社组织专门的记者团亲赴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湖北等多个省份,下沉到一线对25家不同领域的民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对超过50位企业高管及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细致的专题访谈,倾听民营企业领导者的真实声音,亲身感受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全面获取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形成一手材料,随后精心编撰并发布了《当前民营经济一线观察》系列调研报道,并推出《精准施策有感有得》《公平竞争》《营商环境优化》等记者观察手记,被多家媒体广泛转载。系列调研报道深度解读中央政策,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增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

3.朝“深”处挖掘,呈现调研报道的深层次内涵。信息时代一些假新闻与“反转新闻”让公众在面对社会热点时往往一头雾水。“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不仅报道发生了什么,还要为公众探究“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发生”“有何经验教训或现实意义”等深层次问题,剖析新闻事实、提出问题,揭示本质,让公众得到启发。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