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下高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王如一
发表于 2025年8月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下文简称OBE)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斯巴迪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这一理念于2003年引入国内,近年来在教育部大力提倡学科交叉、教学创新、翻转课堂的语境之下,日益受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崇。尤其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越来越多学科、专业和课程开始围绕着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等根本性目标,明确成果产出、组织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流程,真正聚焦于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获得最有意义的结果。在这种系统的、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国各大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切实把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输入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成果为主导的输出型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效果。

一、OBE理念与新闻传播学类课程的契合度

作为一个对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要求较高的学科,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深厚的行业土壤,其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紧贴当前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行业对新闻采编、内容创作、营销运营、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用户洞察等岗位的现实需求,切实提升本学科、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但需要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这导致其中很多课程的理论成分过多、实践内容不够,从而对学生进入媒体行业从事相关工作未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鉴于此,越来越多将OBE理念引入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契合度地改造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使之更加注重成果导向的实践型教学。

1.培养目标:复合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信息传播技术快速且深刻的变革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相关院校开始反思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适时对各大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进,明确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指导思想。从近年来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修订的培养方案来看,大部分专业明确提出了复合型或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是其主要目标。例如,暨南大学新闻学2022版培养方案提出要培养“一专多能型、融合型的高水平新闻传播人才”、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2023版培养方案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等。针对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引入OBE理念,明确教学活动的成果导向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理念能够有效地将复合型、应用型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使得学院、专业和教师在不同层次上更加清晰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2024年3月召开的本科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上,其新闻系就明确提出了将OBE理念设定为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思路,并希望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之下,对该专业课程存在的知识点交叉、实务课程滞后、与业界交流较少等问题进行优化,从而提升该专业培养的人才的获得感和就业竞争力。再如,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教务处也明确提出引入OBE理念,并在方案修订过程中明确要求“用单独段落描述该专业毕业生服务面向、能力特征概述(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对每项毕业要求的内涵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指标点的内容表述应明确、合理、可衡量”等,其中的毕业服务面向、毕业指标要求等都是在OBE理念指导之下设定的。

2.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实践能力。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之后,便需要完整的课程体系来支撑其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否则前期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按照OBE理念,如果复合型或应用型传媒人才是各大院系最终的成果产出,那么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明确地体现出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支撑课程有哪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课程有哪些。例如,北京交通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提出学生要做到“理论与技能并重,未来在融媒体管理、融媒体内容生产、融媒体基本运营和融媒体产品研发等工作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针对这一项人才培养目标,就设置了“媒体与交互设计”“融媒体理论与实务”“新媒体产品设计及运营”“新媒体经营管理”等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并以此加强学生在融媒体、新媒体方面的实务实操能力,精准对标毕业和就业需求。再如,华南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理解并掌握视听以及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原理与传播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针对这一项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网络传播学”“视听文本写作”“融媒体视听”“新媒体视听技术前沿”“视听传播简史”等支撑课程,使得学生在了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掌握视听技术、熟悉视听内容创作,从而能够切实可行地按照OBE理念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成果产出:多样性个性化打磨教学成果。OBE理念的核心是成果,这里的成果重点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共同努力所输出的一切可以用于评价教学效果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出,它包含学生通过一门课程完成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如新闻采访写作的稿件、广告创意策划的方案、视听剪辑的成片、双创大赛的获奖等。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