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框架下项目式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徐春娟
发表于 2025年8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积极部署强国战略。同时,数智技术飞速进步,媒介深度融合,传媒、广告行业持续变革,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显示出对应用型复合创新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高等教育战线积极服务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深入推进“新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基于理论指导实践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培养人才技能与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亟须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探索融合创新实践。

一、项目式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从教学局部插入微型项目到以整体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项目式教学已在高校多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新文科建设与数智化发展进程中,该模式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显露出升级改进的迫切性。

1.问题与困境。当前,项目式教学的优势发挥主要受到以下问题局限:一是真实项目式教学情境打造困难,项目有一定模拟性、滞后性并且资源有限,与行业实操前沿脱节;二是实务型师资有限,整合力不足。项目多涉及跨学科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专任教师擅长于理论研究而弱于跨学科多元实操技能;三是项目实训时长难保障,理论讲授与项目实训的学时此消彼长,在固定的教学总学时中,实训的时长及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四是项自成果落地执行困难,成果缺乏实际制作与落地实施,社会参与不充分,学生收获受限,产出转化不足。

2.挑战与机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新文科建设目标和战略,与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数智化,给项目式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要“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加快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创新步伐。这既成为广告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挑战,也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交叉融合发展的升级新思路。而随着全国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海量高质量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持续涌现和共享得以实现。高校智慧教学硬件环境已普遍建成,混合式教学日益常态化,人工智能应用工具正在推广普及。这为项目式教学提供更多教学资源支持与实训保障,带来了发展机遇。

二、核心素养框架与关键维度

“核心素养”概念最早于2003年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中。2016年9月,我国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指出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核心素养的框架与时代内涵。我国的核心素养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明确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者张华从时代出发,强调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与复杂性。此外,从我国核心素养框架的目的和新时代任务可知,与一般所称“素养”与“综合素质”相较而言,核心素养更为强调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2.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关键维度。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专业,以往广告学注重培养掌握广告传播理论、具备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广告人才。当前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应更突出应用型复合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时代性、综合性与跨学科领域性,并强化社会参与的价值目标。故而,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应聚焦于以下关键维度:跨学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1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