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演进与社会变迁的浪潮中,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与多样化趋势。“新中式”是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美学理念以及文化观念的深度凝练,通过融入当代生活理念与时尚元素,形成了一种兼具实用性与潮流感的风格。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新中式”概念逐渐延伸至旅游领域,催生了“新中式旅游”这一新兴旅游业态。游览古城古镇、参观历史博物馆、体验非遗技艺、尝试汉服妆造、品尝传统美食、入住国风民宿等一系列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旅游”项目成为热门选择,并以其既蕴含传统韵味,又融合时代审美的传播实践,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阵阵讨论高潮。
一、具身参与:社交媒体环境中新中式旅游的流行动因
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交媒体已成为连接文化与受众的重要纽带。具身参与作为当前媒介环境中用户行为的主要特征,为新中式旅游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动力。实时互动机制、广泛的社交网络联结以及社群效应等具身参与元素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在旅游情境中的延续与拓展。
1.即时交互丰富受众的个性体验。社交媒体的即时交互特质,打破了传统旅游信息传播所受的时空限制,构建起一个涵盖游客、潜在游客、旅游从业者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等多元主体交织的网络。传播主体通过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个性化的叙事风格,将新中式旅游中的建筑美学、民俗意趣和文化底蕴具象地展现在网络受众眼前。这种分享模式有效打破了传统旅游宣传的单一化框架,使游客能够从多维度、多角度领略新中式旅游的魅力。同时,其他网络主体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实时反馈交互行为,形成了信息的二次传播,增强了新中式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与影响力。近年来,一些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因其独特的形态、富有趣味的表情及高度的话题讨论性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实地“打卡”合影。游客们通过社交媒体创作并分享“显眼包”文物的图片、视频以及创意表情包,有效地扩大了文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旅游从业者、文化学者等多元主体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专业视角的解读和分享,进一步丰富了文物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2.多模态内容激活信息传播活力。社交媒体作为一个集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与交互渠道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传播平台,其多模态内容特性为新中式旅游的信息传播赋予了多元且立体的表达维度。新中式旅游中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建筑美学、民俗风情等元素,以及受众的评论反馈内容,均得以通过文字、链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内容的有机融合,以更加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受众,有效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提高了信息的加工效率和记忆效果。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视听表现形式直观且生动地展现新中式旅游的特色体验,并依托高效的算法推荐机制,实现内容的精准触达;微信则利用其广泛而深入的社交网络基础,激发用户间的口碑传播,扩大了新中式旅游的文化影响力和受众范围。这种多模态协同的传播范式打破了单一模态信息传播的固有局限,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立体化与互动化,不仅有效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活力指数与吸引力水平,还为受众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和传播意愿。
3.社群效应激活文化的认知认同。社群,作为社交媒体中的基本单元,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偏好、地域归属或价值观的用户自发形成的群体,社群的形成不仅实现了信息的集中与放大,也为新中式旅游的信息传播构筑了群体性根基。社群成员通过分享新中式旅游的体验、感受和文化内涵,加固了成员个体的文化认知程度与认同深度,成为推动新中式旅游文化传播的内在动力。加之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凭借其丰富的旅游知识、独特的文化见解以及较高的社交影响力,促进了新中式旅游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不少旅游博主所分享的新中式旅游体验和文化感悟,往往能够诱发社群成员的广泛共鸣和效仿,引发“模因效应”,从而带动整个社群对新中式旅游的参与和传播。社群聚合效应所催生的群体动力机制,不仅增强了社群成员之间的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还吸引了更多外部用户的关注和参与,为新中式旅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