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孩子,2018年,他们一个6岁,一个3岁。关于他们的教育,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困惑:上一代人教育我们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都出现逆反,更别说下一代了。但轮到我自己跟孩子交流时,我似乎也找不到新的方式。
于是,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国际新闻记者,我决定按照我最擅长的方式,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找答案,看看这世界上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它们是什么样子。
教育如何让人成为人
我们的第一站是芬兰。芬兰给我的震撼非常大,这里的中小学竟然没有考试、没有排名,也不鼓励任何形式的竞争。甚至在课堂上,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在一堂森林课上,老师让学生闻各种植物的味道,观察各种树木的样子。我以为老师期待着这些孩子说出植物正确的名字。但不是,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给这些植物命名。比如,我闻到的这棵树叫作“雨的味道”,因为那天刚下过雨。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在课堂上发挥想象力就好。等他们到了中学,再开始学习正确、系统的知识。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新加坡的孩子们正在刷题和考试。一个才5岁的小男孩,他的妈妈就让他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他的补习老师告诉我,在新加坡,很多孩子从5岁到考大学之前都需要每天补课,没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时间。这些补习机构通常在大商场里,是一些没有窗户的小隔间。
印度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全球500强公司的CEO中,有30%为印度裔。在印度的课堂上,学生告诉我,一堂没有学生挑战老师的课,是不完整的。他们敢于在没有想好一个完整答案的时候就举手发言。他们做事情也是这样,先开始,边干边学。
而在日本,孩子们从小学习如何以一个强壮的个体成就一个强大的集体。每个人被要求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每个人被要求学会在一个集体中,照顾他人的情绪和需求,克制个人的情感。所以,在日本,当众哭泣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情。
法国的哲学课则让我大开眼界。在课堂上,不超过10岁、最小只有五六岁的孩子们讨论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捏一个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东西。有个孩子捏了一些绿条条、蓝条条,我问他捏的是什么,他说是下雨。下雨让他感到不开心、不幸福,因为他不能出去玩。在大家讨论幸福是什么的时候,这个孩子却提出了幸福的反面是什么。我突然明白,他们在讨论问题时,也在思考问题的反面。
在德国,小学生的必修课不是哲学,而是一些生活技能,比如德国所有的小学生都必须通过自行车驾照考试。作为一个来自“自行车王国”的成年人,我也参加了考试,结果累积了8个错误点,没有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