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满,胶东丘陵的苹果花刚谢,姜利红蹲在自家果园里直播如何种植疏果。他左手攥着剪刀,右手比画着讲解“一芽三果去中间”的窍门,身后的桃树杈上挂着台旧手机,支架是用废铁丝拧的。镜头之外,78岁的张大爷拄着拐棍凑过来,兜里装着黑屏的智能手机——这是今天的第三个“维修订单”。
这个被网友称为“小红”的 95 后青年,既是山东省海阳市上山东夼村的“留守大学生”,也是身兼18种身份的“村里全能侠”。他的日常行程表上写着:上午修电视、装插座,下午摘樱桃、打包快递,晚上直播卖苹果。在父母眼里,他曾是“丢脸的返乡者”;在村民口中,他是随叫随到的“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他是拥有众多粉丝的“新农人代表”。
从写字楼到田间地头,从被质疑的“逃兵”到央视报道的“榜样”,姜利红的4年乡村实践,折射出新一代青年对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当城市化焦虑撞上乡村振兴的浪潮,这个年轻人用遥控器、方向盘和直播镜头,在土地上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根系。
返乡“大学生”
发城镇上山东夼村的老年人都记得,2015 年夏天,姜利红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父亲特意杀了只鸡。在这个青壮年流失率超60%的村庄,出个大学生意味着“跳出农门”。母亲王桂兰逢人便说:“俺儿以后坐办公室,不用晒日头了!”神情里透着自豪与骄傲。
作为家里首个大学生,姜利红的前20年人生沿着标准轨道行进:凌晨5点背单词,周末帮家里摘苹果,寒暑假在镇上电子厂打工。他清晰记得父亲的话:“种地太苦,你得去城里挣体面钱。”
2019 年,姜利红从济南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入职一家新媒体公司。3个月后,他在写字楼里写下辞职信。“每天挤公交车时,看着周围麻木的脸,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干吗。”他记得那个暴雨夜,加班到10点的他望着窗外,突然想起老家果园里被风吹歪的苹果树。
此后两年,他辗转做过网课老师、编剧,却始终像片漂泊的叶子。“去医院看心理医生时,医生说我得找个‘根’。”2021 年清明,他背着行李站在村口,看见母亲正在晒麦子,白发被阳光照得透亮——那瞬间,他听见内心有个声音说:留下来吧。
回乡第一天,母亲没作声,把他的西装塞进衣柜最底层。父亲蹲在灶台前猛吸旱烟,半天才憋出一句:“村西头老李家儿子在上海当经理,你……”话没说完,重重叹了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