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经济表现举世瞩目。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国民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为何能实现质量与规模的双重提升?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又具备哪些支撑因素?
高质量发展交出“量质齐升”答卷
2025年上半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交出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年增速,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时实现。
在7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用“稳、进、新、畅”四个关键词精辟概括了上半年经济运行特征。
从宏观经济四大指标来看:经济增长稳中有升,5.3%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0.3个百分点;就业市场保持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2%,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物价水平总体平稳,核心CPI同比上涨0.4%,涨幅稳步扩大;国际收支更趋平衡,外贸进出口创历史同期新高,外汇储备稳定在3.2万亿美元上方。
针对这一成绩单的“含金量”,多位经济专家给予积极评价。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分析,5.3%的增速超出市场预判。
多数国际机构年初预测值低于5%,市场普遍预期上限为5.1%。在刘元春看来,这一超预期表现源自两方面:国际社会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转型动能,特别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的战略转型形成的周期跨越能力;他们也忽视了中国在复杂局面下的卓越治理能力,这种“多难平衡”的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5.3%不仅体现了经济基本面的稳固,更彰显出中国特色的治理优势。”刘元春说,这正是中国经济增速“含金量”的重要注脚。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正在实现“质效并举”的跨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认为,这一增速主要得益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和“两新”“两重”等政策的有力推动。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用“完美开局”来形容这一经济表现。他指出,5.3%的增速不仅为全年实现5%的增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更为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调整预留了充足空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特别强调了外贸的突出贡献。他说:“上半年国际贸易交出了亮眼成绩单,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领跑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长,这些结构性改善为经济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多重政策协同发力和新动能持续壮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增速既体现了发展韧性,也为实现全年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消费呈现新亮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提振消费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对外部环境挑战,我国今年将构建强大国内大循环作为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生产、畅循环的政策举措。
经过半年的政策发力,消费市场呈现强劲复苏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5万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动力看,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52%,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引擎;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分别贡献16.8%和31.2%,形成“一主两辅”的增长格局。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冠华指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七成,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超过了五成,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这符合我国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
“消费已成为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净出口和投资则起到辅助支撑作用。”黄群慧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消费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复苏的主力军,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产生的叠加效应;二是将扩消费作为政策主战场的战略定位准确;三是围绕提振消费出台的30项具体措施精准有效。
在消费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以旧换新与服务消费两大结构性亮点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已突破1.4万亿元大关。
李迅雷表示,这一政策不仅直接拉动消费,更形成了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的良性循环。高能效家电、智能家居等高品质产品热销,既满足了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又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供给结构持续优化。
与此同时,服务消费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