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个“变”看中国城市发展新路
作者 单菁菁
发表于 2025年8月
视觉中国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会议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要求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这不仅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更为我国城市发展新征程擘画了清晰方向。

阶段之变:从 “速度规模” 到 “质量效能” 的历史跃迁

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这映射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阶段性跃迁。

根据测算,当前我国城镇化增速已从2001—2020年年均1.38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减缓至2021—2024年年均0.78个百分点,这标志着规模扩张型城镇化时代的终结,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快不快”转向“优不优”。

这一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城市战略深度转型,即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升”,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深耕“质量效能”,在理念上更重人本,方式上更重集约,动力上更重特色,重心上更重治理,方法上更重统筹。

理念之变:从“物本主义” 到 “人本主义” 的价值回归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常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容器”,城市发展往往被简化为GDP增长、高楼林立等“物”的指标,而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和需求常常被忽视或边缘化。这种“物本”导向的发展理念,虽然在特定时期推动了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但也带来了居住空间隔离、公共服务短缺、文化特色丧失、社会矛盾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这一理念转变的核心在于实现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回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目标应回归生活本质,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放在首位,努力打造更加包容、更有温度的人民城市。

其次,倡导多元共治。要改变政府主导、大包大揽的传统治理模式,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转变角色,从“划桨人”转为“掌舵人”;市场主体要在资源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组织要成为连接政府与市民的桥梁;市民则要成为城市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5年1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